Sorry, 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visit this website.

杏林故事

實習醫師靠聽筒診斷出肺結核

肺結核可以靠聽診來診斷嗎?

雖然過了廿幾個年頭,醫學院學習的過程,以及在醫院實習ˋ當住院醫師所經過的點點滴滴,彷彿仍在眼前。

猶記得在醫學院四年級的時候,剛剛開始接觸臨床診斷的課程,一切都很新鮮。臨床診斷學中,有所謂望、聞、問、切、四大秘訣。所有的診斷方式,都可以由師長示範驗證,唯獨有關聽診技術的示範,則是相當困難的過程,尤其是身為醫學生,不可能隨時身邊就有各種患者,讓老師們親自示範檢查步驟,再讓我們練習。

很快的,進入六年級的實習課程,我們必須住在醫院裡,每天接觸臨床的工作。在學校學習的知識,馬上就要開始再患者身上實習,而我自問,對於聽診方面,卻仍然是個門外漢,該怎麼辦呢?

還記得是在唸大三的時候,看了一部外國影片”修女傳”,影片中女主角愛心助人,照顧結核病患者,最後卻不幸染上了肺結核。感染這個疾病後,雖然有症狀,修女卻並不確定是否患病,後來是由醫師以聽診器聽診,才確定診斷以聽診來診斷患者感染了肺結核,對當時的我來說,是非常震撼的事情

臨床診斷學課本中告訴我們,有肺結核的患者,在聽診的時候,可以聽見類似”摩擦頭髮”的聲音,但是幾乎每一位醫學生,都未曾有親自聽診的經驗。其他例如”乾鑼音”,”濕鑼音”等,更是只能憑著不真實的想像來學習。到底該如何學習聽診呢?這件事情一直困擾著我。

盤尼西林的發明

盤尼西林發明者: 亞歷山大.弗萊明Alexander Fleming (1881~1955)

1983年,我還在空軍總醫院外科部,擔任住院醫師的時候,剛開始對整形外科產生興趣.有一天早上外科部晨會時,值班的住院醫師,報告前一天急診住院患者的處置情形,其中有一位患者,因為指尖壓傷前來急診,值班醫師擴創之後,在受傷指頭鄰近的指頭腹面,切開了一片皮肉,覆蓋在受傷指頭的尖端縫合.

這種手術在整形外科的領域中,是極為常見的手術,稱為交指皮瓣轉移術.手術成功之後,過了兩至三星期,可以將縫合在一起的兩根指頭手術分離,受傷後原先裸露的傷口,獲得額外的皮肉支援,得以順利修補完成.

可是教科書上所教導的方式,是切開受傷指頭隔壁,健康指頭的背面皮肉,移轉覆蓋受傷的指頭,而這位同事因為讀書不仔細,居然採用了指腹的皮肉,在當時來說,當然是犯了嚴重的錯誤!

"你是怎麼學的?"整形外科主任說"你是看我手術的時候,看到這種作法,還是在哪一本教科書中,學到了這樣的手術方法?"主任生氣的說"全世界都沒有一位醫師,是用你這種方法,來做交指皮瓣轉移的!"

於是這位同事在整個外科部人員面前,被主任罵的灰頭土臉.沒想到幾個月後,美國的整形與重建外科醫學雜誌,刊登出了一篇有關交指皮瓣轉移的新方法,就是從指腹切開皮瓣轉移,並且強調其優點多多,包括疤痕不明顯等.

所以說,大海之所以為大海,就是因為它不拒絕細流.人生有學不盡的知識,任何線索與新知,都應該據以研究,其中樂趣不言可喻!

更換氣管插管,真的會導致大出血致命嗎?

2004, June 15, 2004 報紙刊載,有位患咽喉癌症的老先生,昨天早上因喉嚨疼痛赴高雄長庚門診,醫師建議更換氣管插管,更換之後,患者於騎機車返家途中兔血而亡,家屬對此不甚諒解,認為醫師有醫療過失.

這件事情就醫療方面而言,我不認為醫師有任何疏失.事實上,醫據媒體所描述患者死亡情形,很顯然是動脈出血,而更換氣管插管,只是在原先早就形成的氣管廔管放置入一支鈍管子,不可能因此插穿動脈.退一步想,如果是真的因為更換氣管插管外傷而導致動脈出血的話,當時就會引發大流血,而不使之後才發生,醫護人員是絕對不會在發生出血後,卻仍舊容許患者自行騎機車返家的.

在這兒,我特別告訴大家,我所知道的兩則真實故事:

**一根魚刺也可害人一命

頁面

訂閱 RSS - 杏林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