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orry, 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visit this website.

杏林故事

幫活人做心肺按摩

 

活人心肺按摩

整形外科醫師在醫院中,最是吃力不討好的工作,就是照顧燒傷的患者。重度燒傷的患者,必須住在燒傷中心治療與觀察,因為隨時都有可能會發生意外。

這一天早上,如同平常的日子,在巡視普通病房的患者之前,我先進入燒傷中心查房。換好衣服進入燒傷中心,奇怪的是,護理站內居然空無一人,第二床的治療室內,卻擠滿了護士小姐。我趕進進入這間隔離病房,映入眼簾的是,護理長帶頭蹲在患者的床上CPR急救的鏡頭。

只見到護理長正在忙著心肺按摩,護士小姐們有的忙著遞東西,有的則幫忙抓著患者的四肢--患者則口上罩著氧氣照,四肢在空中揮舞,口中喃喃地不知正在說些什麼。

"慢著" 我急著趕快阻止 "妳們在幹什麼?趕快停下來!"

"我們正在急救啊!" 護理長說:"病人沒有沒脈搏了!"

"沒有脈搏?那病人怎麼會掙扎呀?"我好笑的問。

這時候,眾人才突然醒悟過來,馬上收兵,被大家緊緊壓在床上的患者,此時也總算是恢復了自由之身。

實習醫師靠聽筒診斷出肺結核

肺結核可以靠聽診來診斷嗎?

雖然過了廿幾個年頭,醫學院學習的過程,以及在醫院實習ˋ當住院醫師所經過的點點滴滴,彷彿仍在眼前。

猶記得在醫學院四年級的時候,剛剛開始接觸臨床診斷的課程,一切都很新鮮。臨床診斷學中,有所謂望、聞、問、切、四大秘訣。所有的診斷方式,都可以由師長示範驗證,唯獨有關聽診技術的示範,則是相當困難的過程,尤其是身為醫學生,不可能隨時身邊就有各種患者,讓老師們親自示範檢查步驟,再讓我們練習。

很快的,進入六年級的實習課程,我們必須住在醫院裡,每天接觸臨床的工作。在學校學習的知識,馬上就要開始再患者身上實習,而我自問,對於聽診方面,卻仍然是個門外漢,該怎麼辦呢?

還記得是在唸大三的時候,看了一部外國影片”修女傳”,影片中女主角愛心助人,照顧結核病患者,最後卻不幸染上了肺結核。感染這個疾病後,雖然有症狀,修女卻並不確定是否患病,後來是由醫師以聽診器聽診,才確定診斷以聽診來診斷患者感染了肺結核,對當時的我來說,是非常震撼的事情

臨床診斷學課本中告訴我們,有肺結核的患者,在聽診的時候,可以聽見類似”摩擦頭髮”的聲音,但是幾乎每一位醫學生,都未曾有親自聽診的經驗。其他例如”乾鑼音”,”濕鑼音”等,更是只能憑著不真實的想像來學習。到底該如何學習聽診呢?這件事情一直困擾著我。

盤尼西林的發明

盤尼西林發明者: 亞歷山大.弗萊明Alexander Fleming (1881~1955)

1983年,我還在空軍總醫院外科部,擔任住院醫師的時候,剛開始對整形外科產生興趣.有一天早上外科部晨會時,值班的住院醫師,報告前一天急診住院患者的處置情形,其中有一位患者,因為指尖壓傷前來急診,值班醫師擴創之後,在受傷指頭鄰近的指頭腹面,切開了一片皮肉,覆蓋在受傷指頭的尖端縫合.

這種手術在整形外科的領域中,是極為常見的手術,稱為交指皮瓣轉移術.手術成功之後,過了兩至三星期,可以將縫合在一起的兩根指頭手術分離,受傷後原先裸露的傷口,獲得額外的皮肉支援,得以順利修補完成.

可是教科書上所教導的方式,是切開受傷指頭隔壁,健康指頭的背面皮肉,移轉覆蓋受傷的指頭,而這位同事因為讀書不仔細,居然採用了指腹的皮肉,在當時來說,當然是犯了嚴重的錯誤!

"你是怎麼學的?"整形外科主任說"你是看我手術的時候,看到這種作法,還是在哪一本教科書中,學到了這樣的手術方法?"主任生氣的說"全世界都沒有一位醫師,是用你這種方法,來做交指皮瓣轉移的!"

於是這位同事在整個外科部人員面前,被主任罵的灰頭土臉.沒想到幾個月後,美國的整形與重建外科醫學雜誌,刊登出了一篇有關交指皮瓣轉移的新方法,就是從指腹切開皮瓣轉移,並且強調其優點多多,包括疤痕不明顯等.

所以說,大海之所以為大海,就是因為它不拒絕細流.人生有學不盡的知識,任何線索與新知,都應該據以研究,其中樂趣不言可喻!

頁面

訂閱 RSS - 杏林故事